[楚平]时间线整理(修订版)

    外行,括号内的是推测。
    史料主要参考史记。
    以前写的,整理这个是为了更好地磕cp。
    以上。
   
   时间线:
   1.屈原出身没落旁支贵族,生于屈氏封地,中产家庭。

  2.公元前334年,齐魏“徐州相王”。

  3.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因“徐州相王”事件,怒而伐齐,是为徐州之役。

  4.公元前333—329年,秦惠文王逐步蚕食着魏国河西之地。

  5.不知何时,张仪因为被怀疑偷窃了和氏璧,被暴打一顿赶出了楚国。于公元前329年投奔秦国去了。

  6.公元前329年,楚威王攻魏陉山,秦王攻魏皮氏。期间魏许秦上洛,以绝秦于楚。于是秦助魏反攻楚国,魏在南阳击败楚军,秦国却取得了魏国的河西之地。(《秦策四·楚魏战于陉山》、《韩策二·楚围雍氏韩令冷向借救于秦》、《韩世家》)

  7.公元前328年,楚威王去世,熊槐即位,是为楚怀王。

  8.公元前328-327年秦国时而攻取时而归还魏国的土地,拉拢魏国,争取连横。

  9.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正式称王,韩魏朝见,秦韩魏达成连横。

  10.公元前323年,秦、楚、齐啮桑会盟;相对地,公孙衍在魏国主导五国相王,主张以纵破横。

  同年,楚国攻打魏国,一雪前耻,得八座城池,是为襄陵之战。

  11.公元前322年,张仪兼任魏相,逐走惠施。魏国彻底倒向连横。

  12.公元前320年,秦军借道韩魏进攻齐国,欲落实“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楚”的战略,结果被齐将匡章击败。

  大约在这年,屈原被提拔,成为楚王近臣亲信。

  13.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

  同年,由于上一年秦国战败的影响,魏国重新回到合纵阵营。张仪失势回秦,魏王起用公孙衍、召回惠施。

  大约在这年,屈原升任左徒。

  14.公元前318年,韩赵魏燕等国推楚怀王为纵长,义渠从西协助,合纵攻秦。战斗中,魏国受到的损失最大,便意欲撤兵,于是合纵瓦解。

  15.公元前317年,作为对合纵伐秦事件的报复,秦国反攻赵、韩、魏,大胜。

  大约在同年,屈原变法,“除朋党”。(为楚王扫除异己,夺回权力?)

  (先前,昭氏权力过大,占了半个朝堂。楚王可能受宗族大臣辖制,欲借屈原之手夺权。)

  16.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对于此战《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这里是第一次败笔!可能忙于变法,忽视了外部环境,未及时救援或瓜分巴蜀,战略意义上的大溃败。】

  同年,公孙衍任韩相而田文任魏相,齐、韩、魏关系得到巩固。

   17.公元前315年,秦师伐韩。韩王为同秦国讲和,约定与秦国一起伐楚。楚王用陈轸之计,骗韩王说楚国已经出兵救韩。韩王中计,取消了和秦国的和谈。秦兵再至,楚国却没有履行承诺,韩国孤立无援,大败。(这次楚国把韩国得罪透了,韩国从合纵转向连横)

  同年,齐国趁秦韩赵楚势力困在韩国战场的时机(当时赵亦救韩),以平定子之之乱为名,出兵伐燕。(《战国策·齐策二·韩齐为与国》)

  18.公元前314年,齐国成功吞并了燕国,天下震恐。于是楚王欲与赵魏等国组织合纵伐齐,甚至许诺向魏国割地,来确保魏国能留在合纵同盟中。(《战国策·赵策三·齐破燕赵欲存之》)

  同年,群臣攻讦,屈原被贬为三闾大夫(疑似与齐灭燕,亲齐派失势有关)。

  19.另一边,秦国也知道楚赵魏燕合纵既能伐齐也能伐秦,因此不久后便出手干预,联合韩国威逼魏国退出了合纵。(《战国策·魏策一·楚许魏六城》)。

  同年,秦国还重创义渠,夺二十五城。

   20.合纵出现裂痕后,楚廷联晋派失势,亲齐派重新抬头。公元前313年,齐国(为了争取楚国的支持,)帮助楚国围攻秦国的曲沃和於中,齐楚达成同盟。两军已经攻下了曲沃,正要继续进攻商於。(《战国史》)

  而秦国则顺势拉拢仍要伐齐存燕的赵魏两国。至此,齐楚两国对峙秦韩魏赵四国的格局正式形成。

  【这里是第二次败笔!虽然秦国接连攻下巴蜀、岸门,对楚国造成了巨大威胁,但此时哪里是联齐抗秦的时机呢?这一年韩赵魏都在秦国这边,楚国联齐注定寡不敌众。胜则齐国独大,败则楚国蒙难。】

   21.同年,越国攻打齐国,齐国为了自保唆使越国转头攻打楚国。越国听从,攻打楚国却被击败。本次楚越之战具体时间不详,大致当在曲沃之役之后、丹阳之战之前。其影响是,楚国吞并了越国北部的土地,切断了其与齐国的道路,为独吞越国做好了准备。(这一事件可能使得楚齐关系大为紧张。)


  图源@卖树枝的小菊花。观察地图,BC313年伊始越国尚能进攻齐国,其本土必然与齐国接壤(也就是类似第一张图);等到楚越交战后,楚国才吞并了越国北部的土地(第二张越国地图年份存疑)。

   22.当时,秦韩魏赵抗齐已成定局,而秦国欲组织伐齐。当时,齐国和楚国还保持着(塑料的)同盟。张仪表示如果齐楚断交,秦国会给楚国六百里商於之地;如果不断交,就是楚齐对战秦魏韩赵四国。

  (23中的丹阳之战的实践表明,楚齐宋三国是不敌秦魏韩三国的。但此时怀王并不能预见这一点。

  分析怀王选择断交的根本原因,可以看到:商於之地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但该地如今被秦国侵占,因此楚国不顾一切想拿回商於之地。先前齐国正是利用这一点拉拢了楚国,而秦国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釜底抽薪,直接承诺把商於还给楚国,于是楚齐联盟的基石也就灰飞烟灭了。所以,怀王自然会回到一年前的战略轨道,即与秦晋联盟一起对抗削弱齐国。

  怀王的失误在于,没有先接收土地再断交。)

  于是齐楚断交。张仪却拖延不给土地。

  23.公元前312年初,齐楚复合。楚进攻韩之雍氏。与此同时,齐宋联军围攻魏之煮枣。此后,韩国求援,秦魏订立了联合攻打楚国的盟约。楚国似不欲战火烧及自身领土,向秦国求和。秦国不同意。

  于是楚国无奈只能开战。战前向秦国讨要前几年张仪允诺的商於,秦国自然不可能同意。前312年春,楚国进攻商於。

  在对峙中,秦军首先在丹阳大破楚军,得汉中;随后东行解救了韩国;最后来到魏国击败了齐宋联军。齐师败走。

  另外,由于这次战争中越国支援魏国战船、箭矢等,楚国决心灭越。

  24.楚国不甘心失败,于是发动了蓝田之战。这次,没有齐国牵制,楚国遭到秦魏韩联手反击,大败。退兵。

  【这里是第三次败笔!蓝田之战前,齐国已经撤走,楚国自己一打三,败得理所当然。

  一种可能的猜想是意在围魏救赵。也许当时樗里疾所帅秦军尚未抵达魏国,楚国攻打秦国都城希望能吸引秦军回援,这样魏国孤军不敌,就会向齐楚投降,魏国投降韩国也会跟随,这样能扭转整体局势。具体见苏秦陈轸讨论的策文。】

  25.齐国迫于诸国压力,加之燕地叛乱,被迫从燕国撤兵。燕国复国。赵国护送燕公子职回燕国,是为燕昭王。

  (此处时间存疑。齐国撤兵是在BC314年、BC313年还是BC312年?已知《六国年表》、《燕世家》俱称BC312年燕人才拥立当时流亡在外的燕昭王为国君,BC314-312年燕国没有国君,是否可以说明这一期间齐国尚未撤兵?若如此,齐国撤兵当在丹阳、蓝田之战之后。)

  26.公元前311年,秦楚讲和,开始一系列谈判。

  第一阶段:秦国提出归还汉中,换取楚国驱逐陈轸、悼滑(《楚策一·张仪相秦》)。由于悼滑本人以及楚廷亲齐派的反对,此事不了了之。

  第二阶段:秦国提出归还武关之外的土地(汉中),换取楚国的黔中郡。

  第三阶段:楚国要求秦国交出张仪,来交换黔中郡。

  第四阶段:楚国释放张仪,同时秦国也放弃了索要黔中郡。两国达成了结盟共识。(当时三晋与秦国交好,楚国不宜与秦国继续交恶,所以向秦国示好。)

  27.张仪返回秦国。同年,张仪出使其他国家实现“连横”。还没出使完,秦王病故,张仪没见到秦王最后一面。

  28.公元前310年,张仪不被新王宠信,被驱逐出秦国,到了魏国,一年后病逝。

  随着张仪见逐,“连横”破裂,三晋倒向齐国,“合纵”局面再次形成(《张仪列传》)。楚国见风使舵,站到合纵一方(《楚策三·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张仪》)。

  30.公元前308年,秦国派司马错伐楚黔中郡,未得大胜。(《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31.公元前307年,秦师伐韩,是为宜阳之役。期间,秦国曾诈许楚王汉中之地,来使楚王保持中立(《秦策二·宜阳之役》);后来楚王改变心意,派景翠救韩,又派人斥责东周给秦国借道。秦国最终向楚国赠送煮枣,使景翠退兵,并攻下了宜阳。战后楚王可能又声称是景翠私自救韩(不然私自说法何来),来向秦国索要汉中,秦国当然没有同意(《东周策·秦攻宜阳》)。

  32.宜阳之战后,秦武王入周扬威,卒(《樗里子列传》)。

  同年,秦昭王即位。秦楚关系有所缓和,但仍然若即若离。当时,楚围韩之雍氏,秦宣太后不愿救韩,而甘茂说服秦王救之。于是楚国退兵。(《甘茂列传》)

  同年,秦、楚合攻魏之皮氏,楚国欲借机要挟秦国割地与楚,于是樗里疾怒而与魏国讲和反攻楚国。最后三国偃兵不欢而散。(《魏世家》、《魏策二·秦楚攻魏围皮氏》)此事疑似涉及景鲤被扣,见合集。是时背景,“今齐、楚之理必不合矣”(《魏策三·魏太子在楚》)。

  33.公元前306年,楚国吞并了越国。(这一军事行动可能使重兵驻军越地的楚国出现了西线兵力短缺的情况。)

  34.同年,齐国拉拢楚国,楚国又背秦合齐。(根据《史记》中昭雎的解释,这次合齐只是为了威逼秦国来主动拉拢楚国(比如28的归还上庸),实质是在为合秦做准备。)

  35.公元前305年,在秦国,魏冉平定了季君之乱。于是穰侯执政,秦国亲楚派掌权。秦国拉拢楚国。楚国又倒向秦国,秦楚联姻。亲齐派失势,屈原被第一次放逐。

  36.同年,赵国发兵攻打中山国。

  37.公元前304年,秦国提议把上庸归还给楚国,以巩固同盟,使自己能安心伐魏。秦昭襄王与楚怀王第一次会盟,是为黄棘之会。 

  (由25可知,楚国早就决定联秦,并非被土地利诱才倒向秦国。尽管如此,楚国每次都不能站在国家数多的那边,似乎也颇为可惜。)

  38.公元前303年,齐、魏大怒,联合韩国攻打楚国。楚国用太子为质换取秦国的援军。双方休战。

  同年,秦伐魏,取蒲坂、晋阳、封陵。

  39.公元前302年,楚国建造新城,与秦国发生地缘冲突。(《楚策一·城浑出周》)

  此外,楚太子斗殴杀死了秦国的一位大夫,逃回楚国。【这……太子的锅】

  同年,秦国与韩、魏会盟,向魏国归还蒲坂。至此,诸国关系发生变化,秦国与韩魏形成同盟,而楚国被孤立。

  40.公元前301年,秦国击败韩国,取穰。

  41.同年,齐魏韩楚相约攻打楚国,是为垂沙之战。楚国大败。太子入齐为质换取休战。(《楚策二·齐秦约攻楚》)

  本战之前,齐国曾诈称愿与楚魏韩一同伐秦,来离间秦楚;楚王被骗、同意此事。此后,齐国与韩魏一同攻打楚国,秦不救,楚国再次惨败。(《战国策·秦策四·秦取楚汉中》)

  (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中认为当时齐宣王确实欲与楚国缓和关系,但当年宣王去世,湣王即位。齐楚关系随之变化,湣王训诫催促匡章开战。)

  42.公元前300年,秦国见楚国元气大伤,又连连攻打,楚国连连大败。

  43.公元前299年,屈原已被召回。怀王欲入秦和谈,屈原劝阻,但怀王没别的选择,不然秦国会继续打。于是秦国扣留了怀王,要挟楚国割让黔中郡。怀王不从。

  与此同时,楚太子假意同意向齐国割地,得以回国即位为楚王,是为顷襄王,并任弟弟为令尹(也是加强君权)。因楚国拒绝兑现割地,齐国攻打楚国,秦救楚,齐国退兵。(《楚策二·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44.同年,齐、魏、韩联手击败秦国。

  45.公元前298年,秦国再次攻打楚国,楚国又大败。

  46.公元前296年,怀王逃跑不成,死在秦国。秦楚断交。

  47.同年,屈原被第二次放逐。

  48.同年,赵国经过多年征伐,全面吞并中山国。

  49.公元前295-293年,秦国接连攻打魏国,每次都大胜。

  50.公元前293年,刚刚打败魏国的白起又去打韩国,再次取胜。秦国以开战为威胁,逼迫秦楚重新结盟。

  51.公元前292年,秦、楚议和结亲。

  52.公元前290年,魏国割地赂秦。一年后,秦国攻取魏国六十多座城池。又过了两年,秦国再次攻打魏国,取两城。

  【38-52是第四次败笔!始终没能争取到同样在对秦作战的韩魏两国。而这一时期,赵国正忙于兼并中山国,燕国修生养息,可以忽略不计。】

  53.公元前286年,楚、魏、齐三国联手灭宋,并瓜分宋国。

  54.公元前285年,秦、楚再次议和结亲。

  55.公元前284年,六国伐齐。齐国被打到只剩两座城,五年后方有田单复齐。在这场战争中,楚国收复淮北;廉颇因功封为上卿。

  56.公元前283年,秦国攻魏,因燕赵救魏,无功而返。

  57.公元前282年,秦伐赵,取两城。同年,秦魏韩会盟,构建连横。

  58.公元前281年,秦、魏攻赵。白起突然背盟攻魏,被燕赵联军击败。

  同年,为扭转外交的不利局面,楚国选择联合三晋,声称要攻打秦国和周王室。周王说服楚国不攻打自己。但不知为何它们也没有攻打秦国。

  【还是外交失败】

  59.公元前280年,秦国先发制人,派司马错攻打楚国的黔中郡。楚国大败,割让上庸、汉北。

  60.公元前279年,楚国派庄蹻反攻黔中郡,大获全胜,击穿了巴蜀,夺回了这一带的水道。

  同年,秦赵渑池之会;魏王则写信劝秦王攻打楚国。于是,趁楚国本土兵力空虚,秦国派白起攻打楚国。没人打得过白起。是年,白起攻取了郢都,被封为武安君。

  58.公元前278年,白起继续攻打楚国。

  同年,屈原自杀。


   读完以上片段,笔者不由得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命运转折点
   1.是什么让楚怀王像唐玄宗一样,从一位值得称道的明君,转眼沦为了史书上的笑柄?
   2.为什么郑袖和杨玉环一样,难逃为君王背黑锅的下场?
   二、内政
   1.屈原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内政:平民派;外交:亲齐派)
   2.楚国的由盛转衰,是在楚王削弱宗室、加强君权的改革期间发生的。内政的变革是如何影响外交军事的?
   三、外交
   1.为何楚国在怀王后期的外交如此失败?
   2.合纵和连横的斗争,在怀王朝秦齐敌对的背景下可看作亲齐派和亲秦派的斗争。是什么让亲秦派占据了上风?
   长期:秦国变法图强,地势易守难攻,扼据汉水上游,必须封锁提防(亲齐)
   短期:越人袭扰、强齐图越,已成心腹大患→必须尽早灭越→东线用兵,西线必须停战求和(亲秦)
   (秦国内心os:楚国在东线用兵,必须趁火打劫啊~)
   3.《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曾险些灭掉楚国一事,是如何影响楚人对《孙子兵法》的态度的?(楚王显然无视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警告。)
   四、军事
   1.楚国的军事制度有何弊端?
   2.为何楚国会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没有一次战胜秦国?
   3.战国七雄大大小小的兼并战争究竟对其后来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齐吞燕、楚吞越均招致围攻,元气大伤;秦灭巴蜀、赵吞中山、秦灭义渠就没事。时机选择有什么不同?)
   
   最后,一起磕个糖:
   怀王贬屈原不到五年就召回来了(具体几年无记载)。个人以为这次贬谪只是权宜之计。
    然而怀王一去世屈原就彻底被流放,再也没回过京。可见时人都知道怀王还是看重屈原的,怀王去世后屈原才是真的无依无靠了。
    屈原对怀王也不是忠臣对昏君那么简单,更像是“眼看着他起高楼,眼看着他楼塌了”的那种感觉。如果没有亲眼见证怀王如何灭越,如何春风得意,他恐怕就不会如此热爱他的君王,他后来的落差和悲切也就不会如此刻骨铭心。

评论 ( 2 )
热度 ( 330 )
  1. 共45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野有蔓草 | Powered by LOFTER